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的幾點思考:? ? 事實上,所有的有機廢棄物都來自土地,理應都回到土地,這正是循環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核心理念。? ?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機廢棄物一般經過傳統好氧發酵或好氧發酵設備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有機肥肥效低、品質差,造成不能**還田,農戶也不愿意接受過高的成本投入到土地上,因此這種有機肥實際上是沒有**還田,而且**出發點是采用補貼或有機肥招投標采購來刺激農戶使用有機肥,但是實際效果不理想,農戶對市面上傳統有機肥、生物肥或招標肥基本上是排斥或抵制使用。問題出在哪里了?? ? 我們在以前的樂農知識大講堂中談到過商品有機肥的弊端和缺陷,傳統工藝造出的是“粗、重、慢”的空殼有機肥料,而且通過連續的好氧發酵、翻拋、烘干、冷卻等“殘酷”的折騰,有機肥中微生物、小分子有機碳骨架和養分都被**消滅了,制造出一堆垃圾。這就是目前有機肥料標準不科學且明知不改帶來的后果。? ? 怎么解決有機廢棄物處理后的產品出路呢?我們提出四個字“統觀統管”,具體講就是認真分析和識別有機廢棄物組成或類別,充分尊重技術進步帶來的創新,然后選擇合適的處理技術并做經濟效益分析。例如目前農村大量存在的秸稈,市面上的處理技術五花八門,有的是做成生物質燃燒發電,有的做成生物炭,但是大部分經濟效益不劃算,也就是處理秸稈的投入成本遠遠大于產生的效益,要么靠**補貼活著,要么不了了之。到底秸稈是走生物質燃燒發電?還是走飼料化,或者肥料化,還是走基料化利用?? ? 我們認為對秸稈性質和創新技術之間要認真分析,合理利用,比如秸稈進行肥料化,一般秸稈作為輔料只能消納10-20%,根據現有技術,再多就會造成有機肥發酵不**、不**,肥效低等缺陷。比如秸稈進行飼料化,目前大部分的秸稈都是用化肥種出來的,蛋白含量很低,以纖維素為主,用于飼料動物不愛吃且動物生長周期增加,需要更多的精飼料,因此飼料化也只能消納10-20%。但是如果是功能有機肥種出來的農作物秸稈,則性質**相反,蛋白含量增加,比較適合用于動物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