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垃圾分類在中國進行地舉步維艱?第一個原因就是,給垃圾桶分顏色很容易,培養居民的分類意識卻很難。盡管垃圾分類的宣傳已經“鋪天蓋地”,但改變混合傾倒的意識依然任重道遠。據復旦大學2015年的一項調研顯示,上海市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比例僅為24%左右。第二個原因是,就算有居民很認真的將垃圾分好類,但是垃圾車卻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車都給收走了。這也是很多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的現狀:分類投放搞得風風火火,在收運和處理環節卻依舊“雜錦一鍋飯”。而在中國臺北市,有專門的垃圾車來收垃圾。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垃圾車都會沿著固定的線路收垃圾,行駛時會播放特定音樂提醒市民:可以拿著家里的垃圾來扔了。清潔人員會跟車檢查垃圾有沒有按要求分好類,確認無誤了才可以丟上垃圾車。第三個原因是,垃圾分類缺少操作指導,什么樣的垃圾算是可回收、該怎樣放,宣傳是不到位的。相比之下,日本橫濱市給每個市民發了長達27頁的垃圾分類手冊,有518項注意事項和條款。垃圾中轉運輸站等機構每年年初都會給責任區內的每一個家庭發放垃圾掛歷,每天收運什么垃圾,在掛歷上都有文字圖案標明,一目了然。居民們每天只管按圖行事,就輕松做到了科學分類回收。